学者陶凯龙:职教法修订后 多元化 给教育更多可能
慈善公益报-公益在线(公益记者 杨爱军 陈冰 )北京讯 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正式实施,部分媒体和专家把‘普职协调发展’误读‘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
实际上,中职教育改革目的是初中教育以后实行普职分类教育,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都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因地制宜,允许各地普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各地可以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程度、本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情况合理规划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招生规模;协调发展,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无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它只有办学模式的融合、育人方式的异同,有相同、有不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轮驱动、双翼共进,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来促进教育结构规模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公益在线近日在京就《职业教育法》修订实施后教育格局及职业教育前景未来展望采访了青年学者陶凯龙。
“此次修订《职业教育法》,是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内容包括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协调发展”并非取消中等职业教育,是要转变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性转向,重点是要放在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通过提升办学条件、畅通升学通道。高质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扩大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计划,满足中职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优化办学定位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合格的生源,为学生提供升学、就业、职业发展多种多样的路径。”陶凯龙分析。
目前,我国有1.13万所职业学校、3088万名在校学生,高职的招生数占到高等教育的55%以上。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另外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教育数据,2021年,普职招生比为64.92%∶35.08%,普职在校生比66.51%∶33.49%。当前,普职比是6.5∶3.5,这也说明中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实际上,多年来国内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成为家长内卷焦虑的原因之一,在家长意识里高考是最佳选择,是成为社会精英的渠道,求其次才是上职业学校谋求一技之长就业。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的办法,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这可以看出职教高考的改革方向。
“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的表述,修改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将有利于化解焦虑,减轻内卷,但不能盲目乐观,这只是第一步。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认为“低人一等”,初中毕业后读中职无法读大学,有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考公、事业单位招聘、考研时遭遇学历歧视。
中职教育学历问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关系到就业等根本问题,所以打通中专、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教育,让中专生考取学历多元化,中职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让职业教育仅是起点而非终点,绝非是助长社会的学历崇拜,毕竟职业教育的导向是促进就业创业,更高学历是为了更好就业,如此才能有效缓解教育焦虑。
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后,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应该是约90%的高等院校都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把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有利于大家改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我国高校的专业硕士、工程博士教育本质上说都是职业教育。
学者陶凯龙认为,要进一步化解公众教育焦虑,需要提升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根本是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保障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利,让毕业生能获得体面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不能仅喊口号‘工匠精神’,给教育另一种可能甚至更多可能。
一方面是中职教育学生长期招不满;一方面是社会需要专业工匠人才,凸显了现实矛盾。
据人社部发布2021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其中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一项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大重点领域的人才总规模及人才需求总缺口的预测显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达6191.7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达2985.7万人,缺口率高达48%。
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肯定不断提高,有专业技能的高学历人才将有大显身手之地。
未来中职教育也将会采取新的模式推进,其中可选的方式可以推进普职融合,探索建立新型的综合高中。在综合高中内,既开设学术性课程、又开设技职课程,实行学分制教学,由学生自主选择。在高中毕业后,可选择参加普通高考和职教高考,多元化教育体系构建绝对有利于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在深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大数据信息化高速发展时期,改变以往的教育培训模式和用人机制是更好发展的前提,给教育另一种可能甚至更多的可能,不让学子成为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技能单一者,而是有学历、有文化、有素质、有技能的劳动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 2025-03-24翰墨承古韵,锐意启新章——记书法新星胡玉峰老师
- 2025-03-20五行八卦点穴麻醉无痛无创接骨术传承人 王明前
- 2025-03-19学者陶凯龙应邀与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进行文化交流
- 2025-03-192025两会探寻中医魅力:中医之光和昌胜,揭秘与传承创新之
- 2025-03-13【专访】昆舞创始人——马家钦
- 2025-03-10[两会专访] 新岳养老 吴秀峰
- 2025-03-09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吴小丽:以智慧手段赋能养老服务
- 2025-03-04【聚焦两会·中医药篇】肖云
- 2025-02-18【两会献礼】国学大师钟海宁
- 2025-01-13世界著名防雷科学家|防雷科技领域领军人物——濮方正
港澳要闻

时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