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湖北监利:《监利人》杂志编辑谢金成 一支素笔写春秋

时间:2020-04-29 19:10:39 来源:世界导报 人气:

谢金成---一支素笔记录监利民间文化瑰宝

        我与谢金城先生初识,是在2012年的早春二月。那天他拿着一篇《汉皇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的初稿,来到《监利人》杂志办公室,向我征求意见。我花了半天时间,认真看完了他的来稿,心情很激动。因为,他精心收集整理我县历史名人“汉皇陈友谅”的一些资料,大多是我县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也是我十分热爱的监利历史文化之一。

        由于有了文学上的共同爱好,我便深入了解了一下他的人生经历。他于1952年出生在监利县桥市镇黄汪村一个贫困家庭。1968年在棋盘中学毕业后,就回乡务农。1970年12月,从监利桥市黄汪村应征入伍,在北京南口工程兵8313部队51师后勤部工程机械仓库任保管员。在服役期间,热爱祖,努力军训,吃苦耐劳,学习刻苦。尤其在文学领域十分热爱,连队办的墙报、黑板报每期都有他撰写的诗歌散文,部队的报纸也经常刊出他的小块文章。

        1977年3月,他退役分配到监利县化肥工厂,就一直当任政工员,每天都到车间访撰写工厂的好人好事,积极热情地予以报道。除此之外,还大量创作了工人火热劳动的诗篇,在报刊上发表,热情讴歌伟大的祖国。

        1983年,中央为了抢救全国各地民间文化遗产,各地方政府都组织了文化人士,进入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创作室`。他被监利县文化局领导,从化肥厂抽调进入监利民间文化三套集成写作班子。为了搜集、挖掘、记录和整理监利即将失传的民间瑰宝,他坚持下到每一个乡镇,访问地方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民间艺人,搜集到了许多监利古老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以及监利民众传承的民风民俗。他不分昼夜,查找资料,伏案书写。几年辛劳的工作,终于结出了一串硕果。在1988年省、地、县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套集成中,收录了他几百篇作品。尤其是歌谣部分便有二百多首。并有多篇被选进省市等报刊上,受到领导的嘉奖……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编撰《汉皇陈友谅》一书

        但是,我们以前都没有撰写过历史长篇小说,况且陈友谅留存于世的历史资料,都极其有限。但有一条最有利的条件,就是陈友谅的历史故事,几百年来,一直深入民心,江南数省,全国各地,老百姓传讲陈友谅的生活故事和地名传说,几乎是无处不在,俯拾皆是。

        因此,这就给我 们创造了一个天然的大好条件,到民间去收集资料。谢金城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就一直对陈友谅很感兴趣。几十年来他默默无闻地走村串巷 ,收集陈友谅留在监利各村镇的相关资料。

        谢金城进入《监利人》杂志社担任编辑后,为了宣传我县历史名人陈友谅,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陈友谅的一切历史资料,客观真实地写好有关陈友谅的每一篇故事,他不分白天和黑夜挥毫写作,感冒了仍坚持伏案写作。

        在书写《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的论文时,他和我一起曾查找了数百本历史资料和书籍,走访了监利县的角角落落。为了写作陈友谅这个历史人物,搜集更多更全面的历史资料,拓宽历史研究的层面,公正客观地评价陈友谅的历史功绩和贡献,真正树立一个古代英雄的真实形象,谢金城先生和我用了几年的时间,披星戴月,历尽艰辛,一路访遍了监利的每一片村落,每一条河流,踏遍了监利几十个乡镇。饿了啃馒头,渴了喝凉水,我们几乎访遍了村村寨寨的老人,认真仔细、一句不漏地记述着有关汉皇陈友谅的点滴传说。然后,我们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构思,运用文学艺术的一些手法,写出一篇篇美文,再现出生于监利的汉皇陈友谅当年的雄姿英发,让读者感受元朝未年那一段烽火峥嵘的战争岁月。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通过五年的艰辛写作,我们书写三十余万字的《汉皇陈友谅》,终于在2018年秋季付梓成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得到许多好评。如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久明,在《汉皇陈友谅》序中写到:作者用近似白描的手法,让陈友谅这位“江汉精英”“荆楚枭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十分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部集历史、方志、家谱和地名传说相结合的著作,旁征博引,不落窠臼,自成一格,为我们这个百花盛开的文艺园地,又增添了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

        曹操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谢金城先生现在虽年近七旬,但他每日都笔耕不辍,非常勤奋。凡是能向外宣传监利的各类题材,他都积极书写,许多文章都脍炙人口,受到读者的好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参加县文化馆编写过《中国民间三套集成》,发表过许多文章。后来他所工作过的化肥厂倒闭,他成了一名下岗工人。他尽管要到处打工养家糊口,但仍然没有放弃学习,一直坚持创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坎坷和曲折,他都一心不乱,时刻把写作和收集民间资料放在首位。

        “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赤。”2004年,正在外地打工的他,接到县文化部门的通知,要他回县来参加《县地名故事》的编写工作,他二话没说,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又一头投入撰写撒播在全县各地的那些历史悠久的老地名传说故事中去,撰写了几十篇让人喜闻乐见的地名传奇故事,及时挖掘和抡救了我县的文化遗产。在《监利人》杂志上,几乎期期都刊出他宣传监利的文章。尤其是他和我共同作词,余炎垓作曲的歌曲,大力讴歌新时代,唱响监利县,起到了鼓舞监利人民的作用。

        “烈士暮年,志在千里”拾阶而上,再著《陈友谅争霸天下》一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现在我和谢金城先生,乘《汉皇陈友谅》出版的热度,又在继续撰写长篇历史小说第二部《陈友谅争霸天下》。

        为了在实地取得第一手资料,谢金城和我多次自费沿着汉皇陈友谅战斗过的地上,一点一滴地询问当地百姓访记录。

        2019年早春,我们《监利人》杂志社几位又组织了一次《万里寻访陈友谅》的活动。我们从监利容城出发,天空非常寒冷,北风凛冽,雪花纷飞。沿途的崇山峻岭,满眼都是连绵不断的奇峰峻岭。每到一地,我们拔山涉水,沿途考证。而年近七旬的谢金城先生,一点也不顾旅途的辛苦,上山越岭,精力十分充沛,脚步健走如飞。一路风雨兼程,待到达河南二郎山风景区时,由于大雨下得太猛,我们只走马观花简单浏览了一下。但谢金城先生仍然找当地百姓一一考证,不放过任何一个与陈友谅相联系的细节与地点。

        当听说这雄伟壮观的观景台,高耸入云的玉皇金殿,琼浆漫溢的龙王壁瀑布,幽雅静谧的忘忧谷及娱乐休闲的情人岛等地,曾经留下过汉皇的足迹,他都一笔笔记录在册,作为书写陈友谅争霸天下的资料。

        当我们考察安徽枞阳县浮山镇朱洪武炮台遗址时,都被陈友谅与朱元璋水陆大战的古战场惊呆了。我们顺着千年摩崖一路攀登向上,所有的悬岩峭壁都一律浸染了水渍。远远看去,委实是“浮山水面水浮山”的奇妙景观。

        从史料中,我们深知陈友谅历史善打水战,无水即无大战。而浮山今巳无水,何来大战?我们带着疑问又仔细访问当地老农。谢金城先生连忙掏出笔记本,以多年养成的速记方式,片刻功夫,就密密麻麻记录了好几页。才弄清浮山在中国历史上东西南北皆水围浮山。因之才有“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浮山在数万年前本为火山喷发而形成,四面环水,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朱洪武凭此天险,设置炮台,在此顽强抵抗陈友谅水军的猛烈进攻。但朱洪武却不知陈友谅本是监利洪湖西岸渔家之子,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水军。陈友谅采取四面围攻、水陆夹击之战术,以水克火,攻克炮台。陈友谅一战大败朱元璋,在此留显赫的战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几天,我们的自驾车巳跨越数省,行程数千公里。我们急匆匆赶往一地,又匆匆而。一路上都得到了许多监利在外打拼的精英游子盛情接待。如居住在浙江湖州南浔镇的肖方仁贤伉俪和苏州吴江区的曹利容贤伉俪的深情厚义,着实让我们深受感动,仿佛“远山近水皆有情”。

        我们和曹利容先生在苏州吴江依依惜别,在赶往安徽安庆陈朱大战的古战场路上,多天的阴雨雪天,巳被大风吹散,蓝天一冼碧如海,艳阳高照暖似春,我们好似拥抱一片新的天地,收取一片新的彩霞。

        当我们踏上南浔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时,心情更加愉快。因为这里封存了汉皇陈友谅一段叱咤风云的战争史话。我们每到一地,都是由我选准当地老人询问,谢金城先生作记录。我们在这个风水极佳的地方,望着那条大运河如巨龙缠绕在四周,让此地风声水起,富商云集,可以想见南浔商人的富有与丰足。而陈友谅当年为了抵抗朱元璋,联络上张士诚而结成儿女亲家。当年嫁女时,一百多条彩船嫁妆,摆满了这条大运河,可谓盛况空前。

        我们在返回湖北途中,又在安陆、孝感、钟祥、阳新等地搜集到大量汉皇陈友谅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及遗迹。这又让我们欲罢不能,只得继续前进。

        我们在安陆王义贞镇一处最为震撼的陈友谅地名传说。那里有条宽阔的河流名国母河,中间那座高山名九胜山。

        讲的是陈友谅在此与朱元璋打了十次大战,胜了九场,最后一仗失败而退走。此刻,陈友凉的老母病故,军师张必先、大军张定边都是当时一等一的风水高手,就选定九胜山下的玉龙凹凤凰溪龙脉穴地安葬。安陆百姓为了纪念汉皇陈友谅,就把此山命名为九胜山,把他母葬之地命名为国母河。这与监利百姓给他命名的一百多个响亮地名,有异曲同工之妙。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曾有多少皇帝母亲,有几人能被百姓取地名“国母河”来纪念流传呢,这不能不说汉皇陈友谅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 在文学殿堂的旅途中,他义无反顾砥砺前行。

        谢金城先生一生热爱民间文学,他用朴质明洁而不事修饰的文笔,记录着监利县的光辉历史。他以很强的毅力和恒心,时时事事深入调研,实地访。在这喧嚣浮躁的社会和紧凑的生活节奏中,人们更需要从历史人文作品中去寻找自己的影子,去反思曾经走过的道路。而谢金城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写远在天涯海角的游子,还是在执笔撰写社会精英,亦或是书写历史传承的民俗民风和社会上所从事的各行各业人员,他都是饱含一腔激情,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去反映生活,书写民生,带给我们一股强烈的时代感,带给我们一份愉悦的精神食粮,给监利人民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在文学路上,谢金城先生似乎一直都在喷发那股旺盛的精力,他怀揣对文学痴迷与渴望,在文学殿堂的旅途中,义无反顾地砥砺前行。

        他对文学的执着,哪怕被飞溅得一身泥土,哪怕没有任何的路标,他依然沉迷于文学创作的海洋世界里,执着自己的信念,一步步,踩过水洼,跨过泥泞,迎着风雨,向着未来,坚定不移的一直往前走。他在各种报刊发表的文艺作品也令人称赞。尤其是近年来,他与我共同挖掘与整理的我县历史名人朱材哲的论文,在许多期刊和网络上发表和转载后,影响广泛,受人关注。一代清朝清官朱材哲的光辉形象,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关心。

        2017年CCTV-10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清官朱材哲,讲述他在台为官32年一心为民的典型故事,后得到了从中央到湖北省、地、县的很多领导的关注与重视。

        荀子曰:“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谢金城先生热爱地方民间文化,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无论走到哪里,就把当地的民俗文化,记录整理到哪里。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一路伴随他走来,从来没见停歇,总是在默默无闻地伏案书写,孜孜不倦地为广大人民唱着一支赞美的歌!(杨廷文 志愿者 安频 何建明)

 

责任编辑:公益记录者 杨廷文

關於我們 聯系我們 法律聲明 廣告服務 報社人員 記者查詢

聯繫電話:+852-53092007    電子郵箱:shijiedaobao@163.com    國際標準刊號ISSN2617-0485

Copyrights 世界導報社 2018--2020 www.hksjd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51138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