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为什么你喜欢旧书
世界导报讯:先放一張敝人逛二手書店的丑圖。為什麼喜歡舊書?一新書已經絕版。相當多的書是不會再版的,相當多的冷門的書已經沒有新書了。圖書館,舊書,PDF是可閱讀的三種情況。圖書館的書是好,真的好啊,卻不能帶走,不屬於你。PDF沒有逼格,但是卻是我們讀書的主要方式。舊書是一種選擇,尤其讀有感覺的書,常用的書,和非常重要的書。我們讀紙質書,而且是舊書,因為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新書給你讀。
說只要新書的人,是通常只逛書店,不常去圖書館,只看當下流行,而沒有閱讀歷代先輩的書的朋友。當然,這個也要分不同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譬如說,在MIT理工類的學生和在哈佛讀文史學生自然不同。大家用不著較真。二書有歷史,是文化的載體,通過書可以看見書籍出版年代的故事。上個世紀以來,新的出版科技的發展和新的技術的緣故,讓圖書出版有了前所未有的巔峰,我想以後紙質書出版再也不會有過去一百年的巔峰。正如紙張取代竹簡一樣,電子書正在全面地取代紙質書,這是無疑的。但是上個世紀以來,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圖書都不再以傳統的印刷出版工藝為主。中國不再有線裝書,西方的雕版插圖和傳統裝訂也漸漸減少。近幾十年出版的書籍,除了紀念版和一些特殊需要和定制的經典外,已經完全不再用傳統的方式出版了。
這樣,我們對於用傳統的方式出版的書,那種感覺便自然的流露出來了。中國因為經歷,戰爭,動亂,革命,以及各樣人為因素,民國以前的書,都非常珍貴了。所以,民國以前的書,通常都不會有人去實際的閱讀或作為日常書籍實際的使用中,只是作為收藏和文物保存。(宗教人士和極特別裝B的人除外。)但是在歐美,十八十九世紀的書多如牛毛,大部分都有保留,除了極有價值的書保存在圖書館和博物館外,相當多數量的舊書,依然在流通,價格也不是很貴。這樣,我們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經常就可以選擇十八十九世紀的舊書來閱讀,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哈佛的眾多的圖書館中,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翻閱到在中國5W以上的文物書籍,在Widener圖書館地下藏書庫裡面,我看見非常多的書,過去幾十年都沒人碰一下,每次從圖書館出來都是滿手灰塵。尤其敝人讀神學方面的書籍更是如此。有些極品的珍稀藏書,真的令人垂涎。說句題外話,有些大學的圖書館裡面的書,真是多的不能用汗牛充棟來形容,而是用書山書海來比喻一點都不誇張。自滿的我,每次去圖書館都是被那種直接的視覺衝擊虐的通透,即便是學霸,學神,在如此浩瀚的書籍與知識的海洋中,被虐的外焦里嫩是無一例外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去圖書館讀紙質書而不是在床上讀IPad的原因,那種視覺上直接的震撼,和觸覺上的求知的慾望是IPad和新書所不能給的。三毛邊書,珍藏書,手工書特殊年代的特殊回憶。我記得我在小的時候在家裡讀過一些手抄本的聖經和基督教經典。因為在文革的時候,大部分印刷的書籍都被燒掉了,於是有人手抄一些經書,我們私下傳閱。到我的年代,已經開放了。但是留下來的書,還是讓我能夠感受到那個時候人的敬畏。當然,這些手抄本,都是那個時代信仰和對於書籍渴望的見證。
具有歷史的價值,都被我收藏起來了。如果今天我再去抄經,只是一種閒情雅緻,完全不是出於當初的需要了。自然,今天我們已經無法回到過去沒有網絡和電子的年代。但是我們可以閱讀那個時候,手工出版的書籍來回憶那個年代。今天,如果再有人出版用傳統方式印刷的書籍,就不是出於那個當初的需要了。我的舊書當中,有相當多的毛邊書,相當多的限量版書籍。注意的是,那個年代的限量版,真的就是因為沒有辦法大量出版印刷的書籍。我收藏了一套英國1901年出版的《一千零一夜全集及阿拉伯故事全集》全套14冊,英譯本的,紙張質地上佳,當初限量出版了250套,這套是第188套。毛邊本,裁天頭並燙金,未裁翻口及地腳並留毛邊,後半部分並未裁開。近千幅整版插圖,手工雕板製作,凹凸精美,單獨插入,並有薄紙保護。當初這套書之所以限量,就是因為每一幅插圖,都是手工雕版印刷的,裝訂也都是手工的。我在波士頓看見一個書店,把一百多年前的舊書雕版印刷的插圖剪下來,每一張裝裱都可以賣錢。價格也都不便宜的。這套書,的每一幅插圖都是精品。加上當時的需量,所以才有這樣的限量版。而我上個月從國內帶來一套精裝《史記》,說什麼限量2萬套,兩萬套還叫限量???
那一百多年前,書籍出版裝訂,無論是印刷,書脊,裝訂,插圖,無一都是當時最好的工藝,而呈現出來的,就是那本書的樣子。而今天很多書籍都是完全有了更好的技術,卻在形式上模仿古代的書,讓人哭笑不得。那種假的,用用就掉了的書脊,和一味仿照的形式上的模仿,讓人感到很無奈。所以,我才喜歡收集舊書,尤其是毛邊,和限量版,你會感受到,這真的是他們能拿出的當時最好的工藝了。幾個月前,我給前女友結婚買了兩套婚紗,加上一時間各種事故,手頭一時沒錢,就想把那套《一千零一夜全集》賣掉,可惜啊,無人問津,也就算了。四書籍作為私人收藏品都帶有非常明確的歷史遺跡。我承蒙家長長輩,讓我照顧的民國二年的《文理版聖經》,還是九成新。從最開始的收藏者到我手中,在書上有贈詞,題字,蓋章者,已經有經手七八個人了。我輩尚未敢在此本聖經上面蓋上我自己的藏書章。後來在台灣買了一本這個版本的複製品,方隨身攜帶,蓋上自己的名章與閑章。如果收藏和購買外文的舊書,藏書票和簽名也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相當多的藏書票尤其是在敝人收藏的一些限量版的毛邊書的裡面的藏書票都非常有趣和精緻。其做工凹凸有致,人物栩栩如生,和美元上面總統頭銜的雕工無二。收藏藏書票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有的時候,我也會手欠去查找我收藏的書裡面上一個主人的故事,尤其是一些冷門的書。有些書上面還寫著上一個主人的地址。
我有一次和一個朋友在博士的Back Bay逛街,指著一個好像博物館似的房子前面的門牌,她問我認識裡面的主人嗎?我說,我好像記得,我有一套書的上一個主人住在這裡。大家哈哈大笑,也許她感覺我就是有病。有些藏書票非常精緻,有的也非常驚艷。我幾個月前收藏了一本《亞述與巴比倫的宗教》的書,1912年在德國出版的德文書。我想上一個主人應該是對亞述文化非常具有造詣的人,應該收藏了許多亞述和中東的書,不然他的藏書票怎麼對單獨用亞述文設計自己的藏書徽章呢?想來他對亞述文以及亞述文化相當了解。後來手欠,在網上一搜索,果不其然,老先生是一位德裔美籍的亞述學家和考古學家。這樣全對上了,德文書在美國的二手書店,亞述文的藏書票。只不過老先生在1925年已經作古,不能有緣一見了。
下面是他在維基百科的詞條:Hermann Volrath Hilprecht這本書已經絕版,即便有新版的書出版,我想也不會帶給我這麼多閑事去玩吧。除了藏書票,我買的二手書裡面還有一些老哈佛神學生的筆記,老神父收到的明信片和信件,老教授女兒的照片,老學究情人的半裸黑白照片等等等等等等。當你讀舊書的時候,也是在觸及這本書所經歷的那些往事。五歷史的傳承。敝人也是第三代基督徒了,當我讀神學或者讀一些教會歷史和經典的時候,我毫不猶豫選擇外祖母或者母親及長輩用過的舊書。早先是因為,我小的時候讀豎排版繁體字的書習慣了,讀新買的橫排板簡體字不習慣。二來,他們用的書,通常質量也很好,比大陸新出版的書質量要好很多(十年前)。第三就是,當你讀聖經的時候,你讀的是你家中長輩給你的舊書。你牧會時候用的手冊,用的是他們年輕時候牧會時用的手冊,那種接續長輩工作的心情,仿佛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鼓勵一樣。
說只要新書的人,是通常只逛書店,不常去圖書館,只看當下流行,而沒有閱讀歷代先輩的書的朋友。當然,這個也要分不同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譬如說,在MIT理工類的學生和在哈佛讀文史學生自然不同。大家用不著較真。二書有歷史,是文化的載體,通過書可以看見書籍出版年代的故事。上個世紀以來,新的出版科技的發展和新的技術的緣故,讓圖書出版有了前所未有的巔峰,我想以後紙質書出版再也不會有過去一百年的巔峰。正如紙張取代竹簡一樣,電子書正在全面地取代紙質書,這是無疑的。但是上個世紀以來,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圖書都不再以傳統的印刷出版工藝為主。中國不再有線裝書,西方的雕版插圖和傳統裝訂也漸漸減少。近幾十年出版的書籍,除了紀念版和一些特殊需要和定制的經典外,已經完全不再用傳統的方式出版了。
這樣,我們對於用傳統的方式出版的書,那種感覺便自然的流露出來了。中國因為經歷,戰爭,動亂,革命,以及各樣人為因素,民國以前的書,都非常珍貴了。所以,民國以前的書,通常都不會有人去實際的閱讀或作為日常書籍實際的使用中,只是作為收藏和文物保存。(宗教人士和極特別裝B的人除外。)但是在歐美,十八十九世紀的書多如牛毛,大部分都有保留,除了極有價值的書保存在圖書館和博物館外,相當多數量的舊書,依然在流通,價格也不是很貴。這樣,我們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經常就可以選擇十八十九世紀的舊書來閱讀,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哈佛的眾多的圖書館中,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翻閱到在中國5W以上的文物書籍,在Widener圖書館地下藏書庫裡面,我看見非常多的書,過去幾十年都沒人碰一下,每次從圖書館出來都是滿手灰塵。尤其敝人讀神學方面的書籍更是如此。有些極品的珍稀藏書,真的令人垂涎。說句題外話,有些大學的圖書館裡面的書,真是多的不能用汗牛充棟來形容,而是用書山書海來比喻一點都不誇張。自滿的我,每次去圖書館都是被那種直接的視覺衝擊虐的通透,即便是學霸,學神,在如此浩瀚的書籍與知識的海洋中,被虐的外焦里嫩是無一例外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去圖書館讀紙質書而不是在床上讀IPad的原因,那種視覺上直接的震撼,和觸覺上的求知的慾望是IPad和新書所不能給的。三毛邊書,珍藏書,手工書特殊年代的特殊回憶。我記得我在小的時候在家裡讀過一些手抄本的聖經和基督教經典。因為在文革的時候,大部分印刷的書籍都被燒掉了,於是有人手抄一些經書,我們私下傳閱。到我的年代,已經開放了。但是留下來的書,還是讓我能夠感受到那個時候人的敬畏。當然,這些手抄本,都是那個時代信仰和對於書籍渴望的見證。
具有歷史的價值,都被我收藏起來了。如果今天我再去抄經,只是一種閒情雅緻,完全不是出於當初的需要了。自然,今天我們已經無法回到過去沒有網絡和電子的年代。但是我們可以閱讀那個時候,手工出版的書籍來回憶那個年代。今天,如果再有人出版用傳統方式印刷的書籍,就不是出於那個當初的需要了。我的舊書當中,有相當多的毛邊書,相當多的限量版書籍。注意的是,那個年代的限量版,真的就是因為沒有辦法大量出版印刷的書籍。我收藏了一套英國1901年出版的《一千零一夜全集及阿拉伯故事全集》全套14冊,英譯本的,紙張質地上佳,當初限量出版了250套,這套是第188套。毛邊本,裁天頭並燙金,未裁翻口及地腳並留毛邊,後半部分並未裁開。近千幅整版插圖,手工雕板製作,凹凸精美,單獨插入,並有薄紙保護。當初這套書之所以限量,就是因為每一幅插圖,都是手工雕版印刷的,裝訂也都是手工的。我在波士頓看見一個書店,把一百多年前的舊書雕版印刷的插圖剪下來,每一張裝裱都可以賣錢。價格也都不便宜的。這套書,的每一幅插圖都是精品。加上當時的需量,所以才有這樣的限量版。而我上個月從國內帶來一套精裝《史記》,說什麼限量2萬套,兩萬套還叫限量???
那一百多年前,書籍出版裝訂,無論是印刷,書脊,裝訂,插圖,無一都是當時最好的工藝,而呈現出來的,就是那本書的樣子。而今天很多書籍都是完全有了更好的技術,卻在形式上模仿古代的書,讓人哭笑不得。那種假的,用用就掉了的書脊,和一味仿照的形式上的模仿,讓人感到很無奈。所以,我才喜歡收集舊書,尤其是毛邊,和限量版,你會感受到,這真的是他們能拿出的當時最好的工藝了。幾個月前,我給前女友結婚買了兩套婚紗,加上一時間各種事故,手頭一時沒錢,就想把那套《一千零一夜全集》賣掉,可惜啊,無人問津,也就算了。四書籍作為私人收藏品都帶有非常明確的歷史遺跡。我承蒙家長長輩,讓我照顧的民國二年的《文理版聖經》,還是九成新。從最開始的收藏者到我手中,在書上有贈詞,題字,蓋章者,已經有經手七八個人了。我輩尚未敢在此本聖經上面蓋上我自己的藏書章。後來在台灣買了一本這個版本的複製品,方隨身攜帶,蓋上自己的名章與閑章。如果收藏和購買外文的舊書,藏書票和簽名也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相當多的藏書票尤其是在敝人收藏的一些限量版的毛邊書的裡面的藏書票都非常有趣和精緻。其做工凹凸有致,人物栩栩如生,和美元上面總統頭銜的雕工無二。收藏藏書票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有的時候,我也會手欠去查找我收藏的書裡面上一個主人的故事,尤其是一些冷門的書。有些書上面還寫著上一個主人的地址。
我有一次和一個朋友在博士的Back Bay逛街,指著一個好像博物館似的房子前面的門牌,她問我認識裡面的主人嗎?我說,我好像記得,我有一套書的上一個主人住在這裡。大家哈哈大笑,也許她感覺我就是有病。有些藏書票非常精緻,有的也非常驚艷。我幾個月前收藏了一本《亞述與巴比倫的宗教》的書,1912年在德國出版的德文書。我想上一個主人應該是對亞述文化非常具有造詣的人,應該收藏了許多亞述和中東的書,不然他的藏書票怎麼對單獨用亞述文設計自己的藏書徽章呢?想來他對亞述文以及亞述文化相當了解。後來手欠,在網上一搜索,果不其然,老先生是一位德裔美籍的亞述學家和考古學家。這樣全對上了,德文書在美國的二手書店,亞述文的藏書票。只不過老先生在1925年已經作古,不能有緣一見了。
下面是他在維基百科的詞條:Hermann Volrath Hilprecht這本書已經絕版,即便有新版的書出版,我想也不會帶給我這麼多閑事去玩吧。除了藏書票,我買的二手書裡面還有一些老哈佛神學生的筆記,老神父收到的明信片和信件,老教授女兒的照片,老學究情人的半裸黑白照片等等等等等等。當你讀舊書的時候,也是在觸及這本書所經歷的那些往事。五歷史的傳承。敝人也是第三代基督徒了,當我讀神學或者讀一些教會歷史和經典的時候,我毫不猶豫選擇外祖母或者母親及長輩用過的舊書。早先是因為,我小的時候讀豎排版繁體字的書習慣了,讀新買的橫排板簡體字不習慣。二來,他們用的書,通常質量也很好,比大陸新出版的書質量要好很多(十年前)。第三就是,當你讀聖經的時候,你讀的是你家中長輩給你的舊書。你牧會時候用的手冊,用的是他們年輕時候牧會時用的手冊,那種接續長輩工作的心情,仿佛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鼓勵一樣。
责任编辑:焦晓东

相关新闻
- 2025-03-24翰墨承古韵,锐意启新章——记书法新星胡玉峰老师
- 2025-03-20五行八卦点穴麻醉无痛无创接骨术传承人 王明前
- 2025-03-19学者陶凯龙应邀与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进行文化交流
- 2025-03-192025两会探寻中医魅力:中医之光和昌胜,揭秘与传承创新之
- 2025-03-13【专访】昆舞创始人——马家钦
- 2025-03-10[两会专访] 新岳养老 吴秀峰
- 2025-03-09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吴小丽:以智慧手段赋能养老服务
- 2025-03-04【聚焦两会·中医药篇】肖云
- 2025-02-18【两会献礼】国学大师钟海宁
- 2025-01-13世界著名防雷科学家|防雷科技领域领军人物——濮方正
港澳要闻

时政新闻